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重庆日报】网评大赛214丨(视频评论)三线建设:远去的背影,永恒的精神

来源: 作者:发布时间:2023-03-11

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影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卷不赢”“躺不平”“摆不烂”的“45°人生”态度,面对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们该何去何从?

追忆往昔,在重庆江津有这样的一群人,值得我们学习。上世纪60年代,他们响应“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从全国各地来到重庆,为三线建设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何民权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那天晚上,父亲说他要响应毛主席号召到四川重庆去支援三线建设,当时家里有九张嘴巴……”2023年2月11日,我们随老师去江津2383文创园进行调研时,何老讲述了他小时候跟随父母从大连来到重庆支援三线建设的故事。

何老的父亲何杰从抗美援朝回来后转业到大连造船厂。1966年一天晚上,何杰说他将赴四川支援三线建设,这是11岁的何老第一次听说“三线”。“靠山、分散、进洞”,在海拔高度约为九百多米的武隆山洞里,创业者们肩扛手提搞基建,永进机械厂初期建设就历时两年多,耗资76.6万元。1997年更名为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至今。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既是三线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三线建设者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理想,渗透着浓烈的家国情怀。五十年来,在远离城市的山区,三线建设者们扎根三线,一干就是几十年、几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为西部地区创造出发展机遇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

光阴流转,一些建设者们再也没有回到家乡,而重庆也成了他们子女的故乡。如今,六十多岁的何老在退休后积极投身于三线建设历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之中,他还积极走进校园、工厂、机关和社区,向大众讲述三线故事,为弘扬三线精神发挥余热,他说:“此生愿做传递三线火炬之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翻涌的时代浪潮,我们不应该迷茫、不应该彷徨,应该义无反顾地接过先辈的“火炬”,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用三线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

(作者系5848vip威尼斯电子游戏学生:曾竹言 黄莘然,指导老师:贺高祥 何民权)

   媒体链接https://wap.cqrb.cn/detail?classId=1154&id=1364804

上一条:【重庆日报】网评大赛221丨(视频评论)让红岩精神融入城市深入人心 下一条:【重庆日报】寻找红岩精神传承的力量 第二届重庆大学生网络评论大赛线下参访调研活动走进沙坪坝

关闭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尚文大道906号(401320)

电话:023-88968651 传真:023-88968650

返回原图
/